三叉戟 飞机类型:运输机 首飞时间:1961年12月 主要特点:该型机设计为三套独立的飞行控制系统和三台发动机,具有良好的安全飞行性能。 制造国家:英国 构造性能 机长:34.98米;翼展:28.77米; 机高:8.61米;总重:65090千克;最大商载:1216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9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2200米;最大航程:4470千米; 动力装置:3台RB-163-25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50.7千牛。 背后故事 “三叉戟”(D.H.121)是英国德·哈维兰飞机公司研制的中近程涡扇式运输机,属于第二代喷气式客机。1957年开始设计,1959年初开始制造,1961年12月开始试飞,1964年春加入航班。 1956年8月,英国欧洲航空公司提出设计一种飞行速度为600英里/小时(965.58千米/小时)的,可以在2000码(1828.8米)长的跑道上起降的,短程(航程在1610千米以下)的喷气式运输机的要求。许多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积极响应,但只有德·哈维兰的D.H.121方案具有全面的优越性。 1958年2月12日公布的D.H.121“三叉戟”飞机的最后总体方案是:下单翼,装有3台罗·罗RB.163“斯贝”涡轮风扇发动机,可载客101人。它的气动布局很新颖,3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其中2台分装于机尾两侧,另一台装在垂直尾翼根部。因为当时法国南方飞机公司正在生产英国的“吸血鬼”和“海毒”等战斗机,D.H.121的发动机布局实际上采纳了“快帆”喷气式运输机的设计方案。但“三叉戟”要求比双发的“快帆”大一些,比四发的波音707小一些,所以采用了三发方案。“三叉戟”的前机身选用了“彗星”的外形设计。所以有人说:“三叉戟”是“彗星”的头和“快帆”的尾。 在1957年这一年里,世界上出现了许多3台发动机尾部安装的飞机设计方案,如:布里斯托尔200,阿弗罗740,还有波音公司的波音727。尾部三发布局可以降低机舱内的噪声水平,使乘客感到舒适;此外,因发动机的推力线靠近机身轴线,当一台发动机失效时,造成的偏航力矩也较小,所以在当时受到飞机设计部门的青睐。 德·哈维兰公司因有研制“彗星”型喷气式运输机的经验,对“三叉戟”的成功充满信心,因而没有经过原型机,就直接进行生产型的制造。1959年8月12日,德·哈维兰公司与英国欧洲航空公司签订了生产24架“三叉戟”的合同,后又追加可选购的12架。 1959年7月,在C.T.威尔金斯领导下,开始了飞机的研制。1960年,德·哈维兰公司与霍克· 西德利公司合并,所以D.H.121“三叉戟”飞机也曾被称为H.S.121“三叉戟”。但霍克·西德利集团在1963年兼并布里斯托尔和费尔雷公司后改称霍克——德·哈维兰公司(HDH),“三叉戟”的名称又恢复为D.H.121。 1962年1月9日,第一架“三叉戟”飞机由约翰 · 坎宁安和彼得 · 巴格驾驶,首次试飞。同年5月20日和8月25日第二、三架先后试飞,1964年2月18日取得适航证,3月11日投入使用, 4月1日正式加入航班。 1966年6月3日,试飞员彼得 · 巴格在诺福克郡的菲尔索普上空,首次试飞G-ARPY号“三叉戟”飞机时,因进入深度失速状态无法改出,飞机失事坠毁,4名机组人员全部丧生。因此,原计划生产的24架飞机,实际只有23架交付航空公司。后来的研究表明:在大迎角飞行状态下,“三叉戟”型飞机的T型水平尾翼受发动机尾流干扰而失效,致使飞机机身保持近乎水平的姿态下落,直到触地——飞行员对此却束手无策。 后来,“三叉戟”的G-ARPT、G-AMAD等飞机又接连发生事故。直到1968年7月3日之后,在“三叉戟”飞机上采取了限制飞机迎角的措施,使它不再可能进入深度失速状态,“三叉戟”的飞行生涯才变得平静起来。 据外刊报道,我国空军和民航部门从1970年开始引进“三叉戟”飞机33架(主要为2E型),现已全部退役。 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2架“三叉戟”飞机属于1E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