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kyfly0666 于 2012-8-13 17:28 编辑
三. 国产现役霹雳空空导弹 1. PL-12 先进中距主动雷达空空导弹
6-1a 上图为实拍航博洞库馆机载武器示意之PL-12空空导弹。
PL-12导弹于1985年开始自主预研,目标就是填补“霹雳”家族没有超视界雷达制导弹的不足,1997年中央军委正式批准中国第一航总空空导弹研究院立项研制国产先进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即第四代雷达导弹。标志是: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抗干扰。当时只有美国(AIM-120)、俄罗斯(R-77)、法国(“米卡”)三种第四代中距导弹。到2005年,只用了8年就从红外半主动跨越到主动雷达水平,而且性能指标全部达到四代标准,一举跨越20年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PL-12公开资料并不多,但凭借PL-12的降级出口型SD-10A公开的数据可见一斑:① 制导方式:末端主动脉冲多普勒雷达,中段捷联惯导系统,发射后不管;② 最大使用过载38G,导弹保证跟踪拦截超过9G的空中机动目标,对F-16类目标的不可逃逸区为载机前方35-45公里;③ 采用高效能杆式杀伤战斗部,对轰炸机战斗机等大小目标均有致命的毁伤效果;④ 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基本涵盖了世界常用的电子干扰方式;⑤ 通用性强,可挂载国内各种战机,导轨改装灵活方便。目前,有关方面还在不断改进升级,包括:① 采用X波段或Ku波段制导雷达引导头,② 中段惯导加指令修正,③ 末端雷达制导加激光引信或微波引信,④ 采用最新研制的微电子元器件,⑤ 最重要的升级为改装新型发动机增程,射程可达到100公里,达到中远距拦截效果。专家认为,国产PL-12性能已超过美国AIM-120A/B型、俄罗斯R-77R/T型和法国Mika.No1,略孙与AIM-120C。
6-1b上图为实拍航博洞库馆机载武器挂图之PL-12空空导弹。 下面PL-12与歼10照片由朋友提供:
[
6-1d 2. PL-11 中程空空导弹
6-2上图为实拍航博洞库馆机载武器挂图之PL-11空空导弹。 我国从未公开过PL-11导弹,据说该导弹为过渡性的研制型号,仅少量生产用于验证试飞和部件升级,空军对外称是“FD-60”空空导弹(老卡见于2010年11月珠海航展),可见,空军间接承认该型导弹曾正式列装。
PL-11由上海机械电子二局研制,弹体源自HQ-61C“红旗”地空导弹,半主动雷达引导头据称来自意大利“阿斯派德” 导弹(Aspide 腹蛇)。1986年意大利与美国“马丁”公司竞争歼-8II改造项目,我国曾引进一小批“斯帕达”(Spada)地空导弹配件(“腹蛇”导弹的地空型)和意大利版的AIM-7“麻雀”导弹样品,1989年3月,上海组装了第一批次中程空空弹。随着西方制裁中意合作停止,1990年空军支持继续研制自己的中程弹,并以PL-11编号试验。1992年国产PL-11首次利用歼-8IIB成功试射,1996年小批量服役继续试飞,到2002年空军举行检验性演习,歼-8II发射5枚PL-11,直接命中目标四枚,导弹得到肯定。 PL-11有三种改型:① 基本型:利用HQ-61C弹体加意大利“阿斯派德”引导头;② PL-11A载机雷达引导型:增大射程加重弹头,改进引导方式,导弹在飞行最后阶段由载机雷达进行引导;③ PL-11B主动雷达型:在PL-11A基础上,改装607所研制的AMR-1主动雷达引导头,该导弹也称“PL-AMR”型。 3. PL-9 红外近程空空导弹
6-3a 上图为实拍航博机载武器展区的PL-9空空导弹。 PL-9由612所于1986年在PL-8基础上改进设计,1988年定型,1989年投产当年服役。其红外寻标器基本沿用以色列“怪蛇-3”的氟制冷锑化锢(InSb)光学组件。PL-9早期型号(基本、A、B型)作为过渡,只是在部队为进一步改进作靶场试飞,并没有真正列装。
PL-9系列真正出风头的是PL-9C,1995年基本完成升级设计,1997年试靶成功,2000年批量生产,并大量装备部队,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 PL-9C的主要特点:① 红外引导头从模拟式升级到可编程数字式处理器,大大提高了目标跟踪识别能力;② 利用先进的超前偏置电路,实行比例式制导规律,在末端能引导导弹飞向目标要害部位;③ 战斗部改为破片杀伤式,有效毁伤半径13米,完全毁伤目标为7米;④ 引信采用主动无线电近炸方式,单发毁伤目标概率提高到80%;⑤ 采用二级推力火箭发动机,使最大速度超过2.1马赫;⑥ 使用过载达40G。 在PL-9C设计之初,空军就要求能攻击巡航导弹,它的飞行高度范围为0—21000米,射程达到20公里。如此高效的低空拦截能力 成为攻击掠地飞行的巡航导弹的利器。难怪我陆军近程地对空防御系统,大量使用由PL-9C改装成的车载弹炮结合自行防空导弹系统。
6-3bc 上图为实拍航博展出的PL-9C空空导弹模型、图片。
6-3d 上图为实拍航博歼-10挂载的PL-9C(缠红布条弹)。 4. PL-8红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6-4a 上图为实拍航博机载武器展区的PL-8空空导弹。 PL-8导弹分:PL-8I型和PL-8II型,它们除外形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PL-8I型。1982年引进以色列“蟒蛇-3”导弹生产专利,由洛阳导弹发展中心装配生产,命名“八号工程”,1983年9月开工,1989年春定型命名“PL-8”并批量生产。但由于西方加紧制裁,配件组件紧缺被迫停产。 PL-8II型诞生。1990年空军根据发展规划,要为歼-8C、歼-7E配备第三代近距格斗导弹,决定自力更生加快PL-8部件全部的国产化,并提出3项要求:① 升级高性能红外引导头,具备大离轴角发射能力;② 改装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射程达到20公里;③ 研制配套头盔瞄准具,飞行员看到那打到哪。1990年底立项开工,1993年11月靶场试飞鉴定成功,1994年定型,并命名为“PL-8II”型导弹,转入批量生产后大量装备部队,获得好评。1995年PL-8II空空导弹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专家介绍,PL-8II导弹如果没有超常过人之处,很难拿到国家科技大奖。 由于PL-8II导弹仍是部队主战装备(没有出口),所以至今很少资料外传。社会上流传的PL-8参数相互矛盾不可信,且多与以色列“蟒蛇-3”对比介绍,其实两者性能差别巨大,不可同日而语。
6-4b 上图为实拍航博展出歼-8II飞机携带的PL-8II空空导弹。
6-4c 上图为实拍航博歼-8展区图片,歼-8B可携带的武器,画面右侧四枚黄头导弹就是PL-8II。
6-4d 上图为歼-10携带的PL-8II导弹(外侧)。本图片为朋友提供。 5. PL-5 红外近距空空导弹
6-5a 上图为珠海航展中航工业展出的新型PL-5E红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PL-5“霹雳”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个空空导弹,由洛阳612所研制生产,PL-5导弹像美国传奇的AIM-9“响尾蛇”一样,创造了中国空空导弹几个记录:① 服役时间最长:从1966年拿出样弹,1967年试飞成功,1986年9月定型投产(但文革期间已经正式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时至今日近50年,仍在歼-7、歼-8、歼-10上使用;② 我国第一个出口型空空导弹:以前歼-7出口采用苏联导弹,1981年国产PL-5B随歼-7飞机销往坦桑尼亚等国,成功打开外销市场;③ 多批成功升级改型:PL-5有5个改型号,4个量产服役可谓成绩斐然,除-A型半主动雷达型于1966年研制,1972年发射试验成功后型号被调整下马,其它-B、-C、-D、-E型都升级成功获得部队青睐;④ 产量最大的空空导弹:由于技术成熟性能稳定,价格低廉,大大降低部队实弹射击训练成本,形成性价比的良性循环,仅PL-5E就生产了数万枚;⑤ 通用性极强:PL-5E采取空军统一标准研制,对各型载机机载雷达、座舱显示、头盔显示、攻击数据装定都有极强的兼容性,所以被我空/海军航空兵实弹训练广泛采用,从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到,从歼-6强五到歼-7歼-8到歼-10歼-11歼轰-7都有挂载,可谓“老幼皆宜,一弹通吃”; 目前最新的是PL-5E-II型,比“I”性又有较大改进,官方是这样介绍性能参数的:PL-5E-II空空导弹属于改进型第三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主要特点:① 采用孔径瞄准/自动跟踪发射模式,具有完全发射后不管及全向攻击能力,;② 改装新型弹载计算机,提高对目标探测跟踪能力;③ 采用激光引信技术,更适应格斗要求④ 采用双色多元探测器,具有优良的末端控制和抗干扰能力;⑤ 采用高能破片战斗部,杀伤力增大;⑥ 技术参数:弹长(2890毫米),弹径(127毫米),弹重(83公斤),翼展(617毫米)。最大射程(14公里),最大载荷(40G)。
6-5c 上图为实拍航博洞库馆外贸区陈列的PL-5E-II型空空导弹。
6-5d 上图为实拍航博歼-7展区图片,上世纪70年代空军部队歼-7A飞机和PL-5导弹
6-5e 上图为实拍航博洞库馆机载武器系列介绍图片,PL-5C导弹。
后记: 1. 网上关于国产空空导弹的文章很多,但数据资料多采用台湾翻译的维基自由网站(包括百度也抄维基),所以猜测杜撰成分较多。另外以所谓仿制为由,就拿国外当年同类型导弹比对也差强人意,比如我国1980年代仿制的导弹,到今天已经独立升级了十多批次,内在水平早已大相径庭。还说咱们国产的PL-5E-II,如果你认为是在PL-2基础上改进的(PL-2当年仿制前苏联K-13红外导弹),就认为PL-5E-II还是1962年的K-13水平不是太可笑了吗?像美国著名的“响尾蛇”AIM-9(从-A到-L型)、“麻雀”AIM-7(从-A到-F型)都跨越近60年了,你会认为仅是1958年的水平吗? 2. 由于篇幅有限,霹雳家族一些退役或下马型号就不再介绍了。像PL-1、PL-2、PL-7等都是我军空空导弹可歌可泣的历史见证。 说明: 1. 绝大部分照片为老卡实拍,地点分别为航空博物馆、珠海航展,用蓝色“老卡实拍”标识; 2. 有四张图片由朋友提供拷贝版,用黄色“老卡传图”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