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虚航组织(LKYFLY)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1|回复: 2

LO各类制导方式详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0 1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飞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虚航!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60  R73 AIM9  

 利用红外跟踪和测量的方法控制和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导弹上的红外位标器(导引头)接收目标辐射的红外线,经光学调制和信息处理后得出目标的位置参数信号,用于跟踪目标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红外制导多用于被动寻的制导系统,红外制导系统由红外位标器、计算机和执行机构等组成,其中红外位标器作为跟踪测量装置,由光学系统(包括罩、主镜、次镜、滤光片)、调制盘和红外探测器(光敏元件)组成。红外线透过罩子,经主镜、次镜和滤光片聚焦到调制盘上。调制盘是一个具有光学调制图案(由透明和不透明方格组成)的圆盘,它转动时对红外线进行调制。光敏元件安装在调制盘之后,它把调制后的红外辐射能转换为电信号。光敏元件的灵敏度是影响制导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红外位标器的主要功能是:①收集辐射的红外线;②进行光学滤波(滤光片)和空间滤波(调制盘)以及抑制背景干扰;③经调制盘调制后给出有关目标的角度信息,并经光敏元件变换为所需要的信号形式。红外位标器输出的信号与导弹上基准信号比较,确定目标相对导弹的方位并形成偏差信号。这个偏差信号用来驱动红外位标器光学系统使它跟踪目标。与此同时这个信号经变换处理并通过执行机构控制导弹按一定的导引规律飞向目标。红外制导也可用于指令制导系统,这时在地面或飞机上的红外位标器还要接收导弹辐射的红外线,跟踪导弹并提供导弹的运动参数。红外制导的优点是:光学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功耗少、体积小和重量轻;不易暴露,隐蔽性好;角分辨率较高和抗干扰性好。它的缺点是受目标性质的影响,目标必须有区别于背景的热辐射特性;同时,红外线的辐射还受气象条件(云、雾、烟和太阳背景等)的限制。
  常用辐射红外线的波长分别为1~3微米,3~5微米和 8~14微米。辐射的红外线波长随辐射物温度的降低而增长。为了提高对目标(特别是低温目标)的识别能力,红外工作波段有向长波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发展趋势是向红外成像过渡以提高抗干扰性能。特别是红外电荷耦合器件与带有信息处理装置的红外位标器的出现和发展,使红外制导更为人们所重视。
现代红外制导可以使用领先追逐是因为其使用的系统超前偏置比例导引律.是一种修正的比例导引律.红外导制导只能敏感地探测跟踪目标的热源辐射中心——尾焰中心,因此,即使能理想地直接命中目标,也只不过是命中尾焰中心.尾焰中心离目标质心有一段距离h.为了有效地杀伤目标,提高命中率,本文探讨了用适当改变导航比的方法,使命中点前移一段距离.达到击毁目标要害部位的目的. 考虑控制系统实现问题**.本文以不同参考线为基准,导出了平面超前偏置导引律的精确表达式,并经简化,求得只包含可测参数q和φ的简化导引律.经过大量数字仿真,证明简化导引律和精确导引律均能达到预期目的.相差甚微.这就为超前偏置控制方案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例:AIM-9

AIM9M 的红外制导系统由红外位标器、计算机和执行机构等组成,其中红外位标器作为跟踪测量装置,由光学系统(包括罩、主镜、次镜、滤光片)、调制盘和红外探测器(光敏元件)组成。红外线透过罩子,经主镜、次镜和滤光片聚焦到调制盘上。调制盘是一个具有光学调制图案(由透明和不透明方格组成)的圆盘,它转动时对红外线进行调制。光敏元件安装在调制盘之后,它把调制后的红外辐射能转换为电信号。
红外位标器的主要功能是:①收集辐射的红外线;②进行光学滤波(滤光片)和空间滤波(调制盘)以及抑制背景干扰;③经调制盘调制后给出有关目标的角度信息,并经光敏元件变换为所需要的信号形式。红外位标器输出的信号与导弹上基准信号比较,确定目标相对导弹的方位并形成偏差信号。这个偏差信号用来驱动红外位标器光学系统使它跟踪目标。与此同时这个信号经变换处理并通过执行机构控制导弹按一定的导引规律飞向目标。
调制盘




半主动雷达制导(Semi-activeradarhoming,简称SARH)

R27R R27ER R27EM AIM7

是采用雷达制导武器的一种方式,最常见的运用是在射程较远的飞弹上面,其中又以对空和对舰这两类飞弹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最为普遍。
半主动制导的方式是在武器上面装置追踪特定讯号的寻标头,武器在发射出去之前会透过射控系统与讯号发射装置取得协调,发射之后寻标头会搜索目标反射回来的讯号,在比对这个讯号的特征,方位以及频率变化之后,透过修正姿态与航向的方式持续的追踪目标的动向。
如果以半主動雷達制导空對空飛彈為例子來解釋的話,在飛彈的鼻端有一具雷達接收天線,這個天線會去追蹤目標反射回來的訊號,而這個訊號的發射是由發射的飛機的雷達所負責的。如果以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飞弹为例子来解释的话,在飞弹的鼻端有一具雷达接收天线,这个天线会去追踪目标反射回来的讯号,而这个讯号的发射是由发射的飞机的雷达所负责的。在飛彈發射之後,尋標頭會跟隨反射的雷達訊號,經過精算之後修正飛彈的航向與姿態,以求在飛彈失去足夠的能量前可以接近目標並且引爆。在飞弹发射之后,寻标头会跟随反射的雷达讯号,经过精算之后修正飞弹的航向与姿态,以求在飞弹失去足够的能量前可以接近目标并且引爆。
由雷達發射出去的訊號一般稱作照明波束,專門擔任這個任務的雷達稱作照明雷達,多功能雷達當中提供這種功能的模式一般稱為照明模式。由雷达发射出去的讯号一般称作照明波束,专门担任这个任务的雷达称作照明雷达,多功能雷达当中提供这种功能的模式一般称为照明模式。
根据红字理解,可得知,主机雷达可以引导多枚齐射的半主动蛋
例: AIM-7

“麻雀”(AIM-7)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装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中距空空导弹系列。与当时分别由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自筹资金研制的“猎鹰”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不同,该弹是唯一由军方主动投资发展的空空导弹,研制单位是美国斯佩里公司和雷锡恩公司。
  美国军方决定发展这种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是出于其冷战战略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冷战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剧变,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军事态势,苏联在1953年试验成功氢弹,英、法步其后尘,先后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更加剧了核军备竟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地运载核炸弹的工具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唯一有效地抗击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工具是截击机,而具有全天候、远距拦截能力的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则是截击机的有效武器。
  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局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空空导弹发展计划,要求其M数达到3、射程达到31.5km(中距)、65km(远距);但为加快研制进度,要求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制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即将该航空局已经取消的“云雀”地空导弹用的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用到现有的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达到2km、最小射程不超过305mm,能够拦截M数1的空中目标。这种导弹的关键是波束制导控制系统,故美国海军航空局选择从事该系统研制的斯佩里公司为主承包商,于1946年5月开始研制该导弹。
  限于当时电子器件水平低,大量采用电子管,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的弹体容积不够,斯佩里公司于1947年3月提出增大弹径,否则减小射程。美国海军航空局于同年5月选择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研制203mm弹径的新弹体,而斯佩里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仍负责系统工作,并继续研制雷达波束导引头,同年7月该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麻雀”项目。1948年1月,位于木古角的海军航空导弹试验中心开始导弹试验,同年8月首次无动力试飞,到1951年共进行了100多次试射,1951年投产,1952年12月3日F-3D首次成功拦截“恶妇”舰载战斗机,1955年6月开始服役,装备舰载战斗机F-3D、F-7。该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M-N-2“麻雀”Ⅰ(SparrowⅠ),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A,196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
  由于该弹采用三点导引波束制导体制,载机雷达必须不断照射导弹和目标,限制了载机的机动;而导弹必须不断机动,以便始终处于载机-目标的视线上,导引精度差,且只能尾追攻击,加上早期战斗机装备的制导雷达AN/APG-51B,是当时夜间战斗机装备的标准的射击雷达AN/APG-51A的改进型,其波束必须随动于光学瞄准具,要求目视识别、瞄准目标,因此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只有AN/APG-51的全天候改进型—AN/APQ-51以及F-4H装备的AN/APQ-50,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性能水平很低,难以拦截中程高空超音速轰炸机和携带电子对抗设备的远程轰炸机、歼击轰炸机。
  为满足美国海军舰载截击机全天候、全向拦截空中高速目标的要求,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合同,在“麻雀”Ⅰ基础上研制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编号和命名为AAM-N-3“麻雀”Ⅱ(SparrowⅡ),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B,拟装备该公司新研制的F-5D舰载截击机,采用由AN/APQ-50改进而来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截击雷达AN/APQ-64。由于海军航空局于1956年退出该截击机项目,“麻雀”Ⅱ仅完成试验性研制,生产样弹共100枚,到1958年该主动雷达型导弹及其火控系统项目最终被取消。在实施“麻雀”Ⅱ计划的同时,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雷锡恩公司签订合同,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1956年接收斯佩里公司在布里斯托尔的生产“麻雀”Ⅰ的工厂,1958年1月开始服役,1959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编号和命名为AAM-N-6“麻雀”Ⅲ(SparrowⅢ),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C。
  从50年代初开始,在“麻雀”ⅠAIM-7A基础上发展成为包括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型号、并划分为三代产品的中距空空导弹系列,还改进扩展为包括RIM-7E/7H/7M/P型号在内的舰空导弹系列。由于受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的限制,“麻雀”空空导弹系列的固有的共同缺陷,是不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使载机在发射导弹之后不能立即退出攻击而降低生存力,也不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使攻击相同数目敌机需要出动更多架次的载机而易遭更大损失。因此,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麻雀”空空导弹的生产线将关闭,“麻雀”空空导弹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现役和库存的“麻雀”空空导弹各型号将逐渐被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阿姆拉姆”AIM-120A所取代。
  该系列各型号导弹采用相同的全动式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尖锥形,细长弹体呈圆柱形,4片全动式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位于弹体尾部。全动式弹翼起控制舵作用,其中一对弹翼可差动偏转,起横滚稳定作用;固定式安定面起纵向稳定作用。弹体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但在具体结构上,由于该系列各型号导弹的改进发展程度不同,存在着相当差异:
  “麻雀”ⅠAIM-7A分为3个舱段,弹头为引信/战斗部舱,弹体中部为制导控制舱,弹体中后部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舱,3个舱段用螺钉连接。由于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其制导控制舱内装的是陀螺仪、加速度计、天线和接收机、计算装置、伺服机构、电瓶和高压能源。导弹发射后1s,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的自动驾驶仪控制飞行,导弹进入机载雷达AN/APG-51B的制导波束后,自动驾驶仪与伺服机构断开,天线和接收机接收制导波束信号,计算装置据此计算出导弹相对于制导波束等强信号区的偏移量,通过伺服机构使全动式弹翼偏转,使导弹返回等强信号区,制导波束随动于机载光学瞄准具视线,从而引导导弹飞行所瞄准攻击的空中目标,制导飞行时间20s。
  “麻雀”ⅡAIM-7B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不同;“麻雀”Ⅲ导弹采用半主动连续波或脉冲多普勒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Ⅱ不同,分为5个段舱,从前到后为导引头、自动驾驶仪和电源、液压舵机和液压能源、引信/战斗部、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其具体结构随各自型号不同亦有较大区别。按作战性能水平,“麻雀”系列空空导弹可分为三代:第一代AIM-7A,只能用于尾追攻击;第二代AIM-7C/7D/7E/7E-2,具有一定的全天候、全向攻击能力;第三代AIM-7F/7M/7P/7R,具有全天候、全向攻击、上视/上射和下视/下射能力。
复合制导模式制导:

R27T R27ET R77 AIM120 AIM54

主动雷达导引在鼻端装有一具缩小的雷达与天线,由于天线的尺寸和发射功率的限制,这种雷达有效追踪距离不高,目前公开资料显示多半在20公里左右。主动雷达导引飞弹在发射前会由发射的载具设定雷达开启的时间,如果是发射的同时雷达就已经开启,那麽飞弹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雷达讯号去追击目标
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全过程常采用复合制导模式即是采用惯性导航/指令中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的方式,这也是最基本的制导模式。通常认为这是最精确的作战模式,但这以限制载机机动为代价,同时为了保持载机雷达对敌机的跟踪,容易使自己暴露。一般的作战过程中,在主动雷达导引头开机前,载机通常需要完成2-3次修正。
以AIM120为例

AIM-120A导弹广泛应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结构材料、制导和控制、雷达技术、固态电子学、高速数字计算机等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反映了世界空空导弹领域在20世纪70-80年代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该弹采用大长细比、小翼展、尾部控制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体积小、重量轻,同AIM-7M相比,飞行速度更快、机动过载更大,加上采用能承受高气动加热和大机动过载的钢制弹体,以及采用更先进的高性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其射程比AIM-7M有较大增加,最大射程达到80km。
导引头舱内装雷达天线罩、弹载雷达、电子组件、惯性基准装置、目标探测装置、电池组、线束、以及结构部件。制导体制采用惯性中制导与I波段(8~10GHz)脉冲多普勒主动雷达末制导相结合的复合制导,提高了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和载机的解脱距离,并获得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中制导有惯导、指令惯导和跟踪雷达干扰源3种工作方式;末制导也有高脉冲重复频率、中脉冲重复频率和跟踪雷达干扰源3种工作方式。位于弹体中部的战斗部舱,内装高爆炸药和主动雷达引信及其4根雷达天线,1个触发引信,以及解除保险及点火装置,后者带1个安全离机距离测定装置。弹载计算机利用导引头获得的目标距离和接近速度等信息,计算出最佳引爆延迟时间,输给引信引爆战斗部装药,以获得最佳杀伤效果。位于弹体中后部的发动机舱,内装1台少烟、两级推力、高总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位于弹体后部的控制舱,内装4个独立的电动伺服舵机、4个锂铝热电池组、1个数据链天线和用螺栓与火箭发动机尾裙上的钢制壳体相连。
该弹首次将捷联惯导系统应用于中距空空导弹上,利用弹载惯性基准装置和高速数字式信息处理机完成信号分离、频率分解、目标载获、速度/距离跟踪、目标识别、抗干扰、中制导信息处理、导引律计算、中/末制导交接、引爆延迟计算等功能
指令制导(command guidance )

常用于主动蛋中段制导
  
由导弹指挥站发出指令信号来控制导弹飞行的制导技术。指挥站可设于地面、海上(舰载)或空中(机载)。它测量目标和导弹的运动参数,并将导弹的运动参数同目标的运动参数(或事先装定的飞行程序)进行比较,根据选定的制导规律(见[[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形成制导指令,通过指令传输装置发送到导弹上。导弹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变换、放大,送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根据指令调整导弹的飞行方向,最后使其接近或命中目标。指令制导的特点之一是除有导弹和目标外,还有指挥站。指令制导按所用传输、接收装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和有线指令制导两种方式。
  '''无线电指令制导'''  一般用于[[地空导弹]]。无线电指令制导的优点是弹上设备简单,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制导精度较高,缺点是易受干扰和易为敌方发现,制导精度随作用距离的加大而降低。无线电指令制导主要用于战术导弹飞行的中段和初段的制导。末段则采用其他制导方法,以提高制导精度。对于近程战术导弹(距离不超过20公里)则用于全程制导。
  '''有线指令制导'''  一般用于近程反坦克导弹。早期的空空导弹也有用有线指令制导的。60年代有的反坦克导弹采用光学瞄准、人工操纵的有线指令制导。导弹与指挥站有导线相连。指令由导线传给导弹。有线指令制导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但受导线长度的限制,作用距离一般较短(约1公里)。
  '''指令制导系统'''  指令制导系统一般由装在指挥站的跟踪测量装置、指令形成装置、指令传输装置和装在导弹上的指令接收装置和控制装置5个部分组成。
  ①目标和导弹跟踪测量装置:用于测量目标和导弹的瞬时位置或其他运动参数(速度、角速度等),一般采用[[雷达]]、红外探测器、光学瞄准器或电视摄像器等。
  ②指令形成装置:对目标和导弹的运动参数进行比较计算,形成指令信号,可采用数字计算机或模拟计算机。在采用光学瞄准器或电视摄像器的系统中,往往依靠人工跟踪测量和发出指令。
  ③指令传输装置:一般采用无线电发射机将指令传送给导弹,也可以从导弹尾部引出导线来传输指令。惯性制导(inertial guidance)

常用于主动弹前段中段制导
基于物体运动的惯性现象,采用陀螺仪、加速度表等惯性仪表测量和确定[[导弹]]运动参数,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一种制导系统。导弹上的计算机根据发射瞬间弹的位置、速度、惯性仪表的输出和给定的目标位置,实时形成姿态控制、发动机关机等制导指令,传输给执行机构,控制导弹命中目标。根据力学原理,加速度表测得的是导弹视加速度ω,它与导弹的加速度ɑ 满足导航方程:
         ɑ =ω+ɡ
式中ɡ 是地球引力加速度,它是导弹位置的函数,可按一定的引力模型计算。在选定的惯性参考系中实时解算上述导航方程,得出导弹速度和位置的计算,称为导航计算。因为每个加速度表只能测得导弹视加速度在其安装方向上的分量,故采用在空间不同方向安装的三个加速度表构成一个加速度表组合,测出完整的视加速度矢量ω。
  惯性测量装置按照仪表的组合方式,分为平台式和捷联式。平台式惯性测量装置,是利用陀螺仪将平台稳定于惯性空间,加速度表组合固连在平台上。在制导过程中,加速度表组合与惯性参考系间的角度关系保持不变,因而导航计算简单。平台隔离弹体的角运动和振动,能使加速度表在较好的环境里工作,并具有初始对准容易实现等优点。因此,平台式惯性测量装置为地地[[弹道导弹]]所广泛采用。捷联式惯性测量装置,是将加速度表组合固连在弹体上,因而加速度表组合与惯性参考系间的角度随弹体姿态变化而变化。采用陀螺仪作为角位移或角速度传感器,测出或算出加速度表组合相对惯性参考系的角度,再用计算机将加速度表组合的测量值转换到惯性参考系。捷联式导航计算较复杂,仪表受弹体振动影响较大,但具有设备简单、可靠性高、采用冗余技术容易等优点。因此,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惯性制导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无线电干扰,因而为世界各国弹道导弹所采用。弹道导弹惯性制导,按导引规律和关机条件,可分为摄动制导和闭路制导。摄动制导亦称开路制导,是指导弹在整个主动段按照固定的时间程序控制飞行,由于导弹结构偏差和外部干扰等因素的作用,使导弹偏离预定的标准弹道,需要通过导引使其偏差限制在小偏差范围内。导弹的落点偏差(射程偏差、横向偏差),可分别写成关机点参数偏差的台劳级数。由于射程偏差随时间的变化率,远远大于横向偏差随时间的变化率,故取“射程偏差为零”作为关机条件而导出关机方程;取“落点横向偏差最小”和“关机点参数偏差最小”作为导引的性能指标导出导引方程,通过计算分别给出导引指令和关机指令。摄动制导具有计算简单、实现容易等优点,但当干扰大时,制导误差增大。闭路制导是一种状态反馈最优制导,导弹在大气层内按固定程序控制,出大气层开始闭路导引,它是由目标的位置和导弹的实时状态(位置和速度),通过解析计算形成最优姿态控制指令,并连续地传给执行机构而实现导引的。计算机连续进行计算,当导弹的实际速度达到能命中目标所需要的速度时,发出关机指令。闭路制导不依赖于标准弹道,而且精度高,射击诸元计算简单,它适用于机动发射导弹和多弹头分导,但弹上计算复杂。
  影响采用惯性制导的弹道导弹命中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惯性仪表误差,要提高命中精度,首先须不断改善和提高仪表的精度,并对其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同时还须不断完善制导方案,在系统设计上尽量采用冗余技术,并利用天文、地形地图匹配等外界信息来提高制导精度
电视/红外成像制导

AGM65(待大家添加,苏机平时不飞)

电视制导 television guidance

  利用电视来控制和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电视制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电视指令制导,另一种是电视寻的制导。
  电视指令制导系统  是早期的电视制导系统,借助人工完成识别和跟踪目标的任务。它由装在导弹上的电视摄像机、电视发射机、发射天线、指令接收天线、指令接收机、自动驾驶仪以及装在载机上的电视接收天线、电视接收机、计算机、指令发射机、发射天线等组成。导弹上的电视摄像机将所摄取的目标图像用无线电波发送到载机,飞机上操纵人员得到目标的直观图像,从多个目标中选取需要攻击的目标,然后用无线电指令形式发送给导弹,通过导弹上的自动驾驶仪控制导弹,使它跟踪并飞向所选定的目标。
电视寻的制导系统  是近期发展的电视制导系统,它与红外自动寻的制导系统相似。导弹从载机上发射后就与载机失去联系,完全依靠导弹上的电子光学系统(电视自动寻的头)自动跟踪目标,并通过导弹自动驾驶仪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电视寻的制导系统全部装在导弹上,由电视自动寻的头和自动驾驶仪等组成。电视自动寻的头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它由电视摄像机、图像信息处理装置、跟踪伺服机构等组成。在外界可见光照射下,外界景物经过光学系统和电视摄像管变为视频电信号,信息处理装置按视频信号的特点判定视场内是否存在目标。无目标时,摄像机中的光学系统反复扫描;有目标时停止扫描并给出目标方位与光学系统轴线之间的偏差信号。跟踪伺服机构根据这个信号调整光学系统,使光轴对准并跟踪目标。与此同时这个偏差信号送入自动驾驶仪,按一定的导引规律控制导弹飞向目标。80年代以电荷耦合器件代替摄像管,使图像灵敏度和清晰度大为提高。以图像识别系统代替原有的简单图像信息处理装置,在背景比较复杂和目标形成的电平无显著特征的情况下,也能识别目标。
  电视制导的优点是利用目标的图像信息对导弹进行制导,目标难以隐蔽,有较高的制导精度;缺点是不能获得距离信息,导弹的作用距离受大气能见度的限制,不适于全天候工作。
红外成像制导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研究始于70 年代。国外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发展了两代,第一代的红外成像制导的红外实时成像系统是光机扫描成像系统,美国人工参与捕获的第一代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已实用化。发射前锁定目标的AGM- 65D/ F 幼畜导弹,发射后锁定目标的(人在回路中- MITL) AGM - 84 斯拉姆导弹的红外成像制导就是第一代红外成像制导的典型代表。这种红外成像制导的红外实时成像系统是由4 ×4 光导碲镉汞探测器的串并扫描成像的。其工作波段为长波(8~14μm) ,空间分辨率为0128mrad ,温度分辨
率012 ℃。第二代红外成像制导是电子自扫描(凝视) 红外成像制导,国外正在加速发展。其中中波(3~5μm) 凝视红外成像制导的发展较快,美国响尾蛇AIM- 9x 空空弹采用128 ×128 元中波碲镉汞焦平面阵做成的红外凝视成像系统,AAWS - M 坦克破坏者导弹采用64 ×64 元长波碲镉汞焦平面做成的凝视红外成像系统。斯拉姆扩展响应型空地导弹采用256 ×256 长波碲镉汞焦平面做成的凝视红外成像系统。英国的风暴前兆、法国的斯卡耳普空地导弹采用320 ×240 中波碲镉汞焦平面凝视红外成像系统。THAAD 拦截弹采用256 ×256 硅化铂/ 碲化铟焦平面红外成像制导。凝视红外成像制导与光机扫描红外成像制导相比,前者有更高的灵敏度、精度和可*性以及较低的成本。目前,无论是中波还是长波均已达到256 ×256 元焦平面规模。红外成像制导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制导精度和易于实现智能化的特点,正成为精确制导发展的主流。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红外成像制导发展中的另外两种情况:一是采用扫描焦平面器件的红外成像系统,它是介于扫描线列红外成像和凝视红外成像之间的红外成像系统,这种系统的灵敏度高于扫描线列红外成像系统、成本低于凝视红外成像系统。其典型是采用288 ×4 扫描焦平面器件的红外成像系统。另一是采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做成的红外成像系统。这是一种低成本、使用方便的红外成像系统,很有发展前途,用于对导引头作用距离要求不高的武器上。现已用于美国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CEP 由13m
提高到3m) 。
例: AGM-65发展过程 :
    AGM-65 “ 幼畜 “ 导弹( “ 小牛”)是美国为空、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研制的空对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坦克、装甲车、导弹发射场、炮兵阵
地、钢筋混凝土掩体、工事等硬目标。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1年生产, 现有 A 、 B 、 C 、 D 、 E 、 F 、 G 等种型号。
    A 、 B 、 D 、 G 型分别于 1972 、 1975 、 1983 、 1991 年装备空军, E 型 1985  年装备海军陆战队,F 型 1989 年装备海军。
  性能特点:
    ①一弹多头、一弹多用。该型弹配备电视制导型、红外型、激光等多种导引头,可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三军通用,已形成系列化。
    ②精度高,毁伤效果好。实战命中概率为 0.85 以上,可有效摧毁各种点状目标。
    ③使用简便, D 、 F 、 G 型实现了“发射后不管”。
  主要改型:
    A 型。电视制导型,依靠射手将导弹导向目标,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B 型。图像放大型,飞机在 152-224 米高度开启弹上摄像机,可在 4 ~8 秒内发现目标。目标分辨率高,精度有所提高,受自然条件影响较
大。
    E 型。激光制导型,较A、B型精度提高,雷达搜索范围为16千米, 受自然条件影响下降。
    D 、 F 、 G 型。红外成像制导型,射程较 A 、 B 、 E 型提高约 1 倍,射出后无需射手监控,具备了“发射后不管”能力。D型适于攻击地
下目标,F  型装备逻辑电路 , 可选择最佳起爆时机。
  基本数据:
最大射程        0.6~22.5 千米
(A型)
                    22.5千米
(B型)
                    43.4千米
(D、E、F、G型)
最大射速        1.2马赫
战斗部类型      57千克高爆炸药
(A、B、D型)
                    136千克半穿甲战斗部 (E、F、G型)
动力装置
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
制导方式
电视制导
(A、B型)
红外制导
(D、F、G型)
激光制导
(E型)
弹长            2.49 米   
    弹径            0.305 米
  翼展            0.72 米
  弹重            210 千克
(A、B型)
                    220 千克
(D型)
                    293 千克
(E型)
                    307 千克
(F、G型)
载机             F-4 、 A-7 、 A-10 、 F-111 、 F-16 、 F-15E 、AV-8B 、 A-4 、 FA/-18等飞机
  作战运用 :
  越南战争中 , 早期型号被投入了使用 ,由于 受自然条件影响 , 作战效果一般。 1973 年中东战争, 以军发射的 “ 幼畜 “ 导弹命中
概率为85%以上。1991年海湾战争中 , 美军飞机大量使用各型“ 幼畜 ” 导弹 , 攻击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工厂、飞毛腿导弹发射架、指挥
控制中心等目标,共发射了5100 枚 , 命中概率在90%以上。A-10 使用该导弹也造成了最严重的一起误伤事件 , 一枚幼畜导弹准确命中英军一辆
“ 武士 ” 步兵战车 , 造成10多人死、伤。
  1988 年、1999 年的沙漠之狐和科索沃战争中, 该型弹也投入了使用,性能较稳定。
  识别特征:
    ①弹头为钝圆形,透明的导引头盖板清晰可见。
  ②两组控制面,第一组位于弹尾, 4 片,矩形,对称安装。第二组为大后掠角、小展弦比的三角形翼面,呈“X”形配置,翼根宽度占全弹长
的 60% 。
干扰源寻的制导 (HOME OF JAM)

毫米波制导(雷达制导)导弹使用
导弹的寻的头直锁定干扰源进行制导,多在双模制导模式中存在
以主动方式为主,但在受到干扰时,
能以干扰源寻的(HOJ)方式工作,许多反舰导弹即是如此;2)先以主动方式工作,接近目标时
为避免角闪烁效应改用被动方式工作,例如“黄蜂”;3)先以被动方式制导,当接近目标或目标
关闭辐射源时,再以主动方式工作,其目的是为增加制导距离和增强隐蔽性,对于反辐射导弹
则是为了对抗目标关机。例如俄罗斯的反舰导弹“马斯基特”和美国的反辐射导弹“AABGM
被动制导
反辐射导弹又称反雷达导弹,是指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从而摧毁敌方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在电子对抗中,它是对雷达硬杀伤最有效的武器。
  现役的空地反辐射导弹,通常用于攻击选定的目标。发射前要对目标进行侦察,测定其坐标和辐射参数。发射后,导引头不断接收目标的电磁信号并形成控制信号,传给执行机构,使导弹自动导向目标。在攻击过程中,如被攻击的雷达关机,导弹的记忆装置能继续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自1961年美国海军武器中心在AIM-7“麻雀Ⅲ”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反辐射导弹以来,反辐射导弹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以美国的“百舌鸟”和苏联的“鲑鱼”为代表。它们导引头的频率覆盖范围窄,导引精度低,杀伤半径小,而且抗目标雷达关机能力差。第二代反辐射导弹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性能上都比第一代有质的提高。第二代的典型代表为苏联的“王鱼”、美国的“标准”AGM-78和英法联合研制的“玛特尔”导弹。在上述三种反辐射导弹中,数“王鱼”性能最佳。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以美国“哈姆”,俄罗斯AS-11、AS-17,英国“阿拉姆”和法国“阿玛特”为代表的第三代反辐射导弹。我们听得多的要数“哈姆”AGM-88,与前两代相比,“哈姆”导弹在射程、速度、反应、命中率和威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俄罗斯的AS-11和AS-17是两种独具特色的反辐射导弹,其中AS-11是世界上第一种对付相控阵雷达的反辐射导弹,最大射程为160千米。AS-17导弹的弹体后部加装了一个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使其射程比AS-11明显提高,最大可达200千米。不仅如此,AS-17导弹还配备有多种导引头,使之既可以攻击相控阵雷达,又可以攻击预警机。
  未来,反辐射导弹将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使飞机的载弹数量增多。与此同时,为了不使单发导弹的打击威力降低,设计者们还将通过采用高效炸药来
发表于 2009-6-20 14: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呀  学习了  豹哥
发表于 2011-11-26 18: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最新通知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空军虚航组织(LKYFLY) ( 京ICP备10217415号 )

GMT+8, 2025-1-9 10:46 , Processed in 0.07003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